2)第105章 不就是搞钱吗,朕还有一万种方法没有用出来_大宋勇武赵宁郭京岳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报》是一次尝试,大名府的《河北战时日报》是一次突破。

  当然,想要快速动员更多的人,加快防线的建立,不仅仅需要“报纸”这种思想宣传的工具,更实际一点是钱。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八月十日,从京兆府(长安)发到京师的奏疏,张浚汇报了目前陕西各路军镇人马的总体情况。

  陕西诸镇已经动员出来二十五万军民,对外号称五十万。

  但缺钱,缺甲。

  之前发过去的八万副铠甲,完全不够新兵入伍所用。

  八月十二日,从大名府发来的奏疏,隆德府已经驻军五万,磁州驻军三万,大名府驻军七万。

  这些都是招募入伍的正规军,加上后勤的军民,总人数超过三十万。

  也幸亏是宗泽作战中线,目前只有他能在中线以如此快的速度号召出如此多的人手,并且各地安排妥当。

  但也有问题,500万贯刚进河北,就开始如同滔滔河水一般往外流。

  张叔夜在奏疏中说,为了快速修建城寨,河北、河东各地都在用现钱摆出来激励士气。

  这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留给大宋准备的时间太短。

  太原、河间、中山三镇尽失,防御线被打穿,要在几个月的时间内修建一条防御线出来,只能用最粗暴简单的方法。

  至于李纲抵达沧州以后,原本群龙无首的河北东路、京东东路也开始奔走相告。

  民众们总算看到朝廷的态度。

  但这个时代的信息传输毕竟十分有限,消息在州府之间传递,却无法立刻下沉到民间。

  好在李纲带过去的100万贯,立刻帮他在那一带凝聚了一批人过来。

  最关键的时刻,最粗暴有用的还是钱!

  八月十三日,赵宁也收到了李纲的奏疏。

  三个防线目前的奏疏都透露了同样的一点:缺钱!

  张浚在陕西甚至先斩后奏,把税赋的钱挪到军费里了,以至于许多官员拿着“券历”去领取月俸的时候,被告知暂停发放。

  这种伤害官僚利益的做法,立刻就引起了某些人的反弹。

  例如秦州知州李伯言就奏疏一封到京师告状,弹劾张浚私挪赋税,有谋反意图。

  这消息一传到东京,立刻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一群早就蹲在旁边,等着张浚犯错的官僚,立刻开始熬夜奋笔疾书。

  分别从国防安全,到官员操守,再到张浚个人的品德,开始写文章。

  例如有人写张浚小时候上课不听讲,还爱欺负其他同窗,随地吐痰,偷看隔壁女子洗澡,其品德之败坏,已经到人神共愤的地步。

  当然,肯定会有人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来说事,这是大宋朝文官们恐吓赵官家的惯用手段。

  当赵宁接到李伯言的奏疏后,批了一句话:此人在备战时期挑拨君臣关系,建议查查是不是金人的奸细。

  李伯言只是众多官僚中的一个缩影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