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四章 何为学而优则仕?_大隋嫡长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冷屁股。在他阿爷当上皇帝后,这位大文豪写了篇《高祖文皇帝颂》,最后直接要了老命。

  “乖孙可是于今次春试有想法?”

  发现一向活泼的乖孙,搬了个小板凳,沉默坐在一旁,支着脑袋倾听,也不说话,杨坚突然抬头问道。

  杨昭每露出这样的表情,杨坚和妻子就知道,爱孙必然是有什么主意上头了!

  近两年来,爱孙思路出奇,可没少给他们在政务上提供灵感!

  在他们感觉里,自家这乖孙,有时候必中书省那些官吏强多了!

  正斜坐的杨昭,听到皇祖父问话,他忙坐直身子,沉思道:“皇祖父,皇祖母,孙儿记得清楚,《论语·子张》有言,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孙儿这段时间,一直在考虑什么叫学而优则仕!

  按照这句话的本意,当是说,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可在学习上,士人们,不会只学习经义,策问之说,还有明法、算学,技艺诸等。这些学问,同样对国家建设有利,亦是学问。

  如果只是为了做官,天下人全都去追逐这些科目,从小到大,为此刻苦就学,那天下都会缺少这种人才。

  最终为了科考当官,全都一拥而入,发展就会减慢,思维也会被经义策问给束缚。”

  杨昭所说,正是他思考了一夜,希望大隋将来能再度开创之处。

  从维护王朝统治方向去看,科考有他独特的优越性。但随着时间推移,由长远看,也会形成僵化,打击普通人的创造力,甚至到最后,在师门关系下,还会出现官官相护、腐败等事。

  大隋作为科举的开端,在创造完善间,必将成为后世标杆。但同样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影响,像科举选拔的士人,大部为储备官吏做准备,进而踏入仕途,然而,并不一定是绝对。

  于此方面,诚可找出更好的办法,去解决这种矛盾。

  杨昭在昨日看到礼部外的无数士人后,不由得想到“范进中举”这个典故,在他有意的建议下,将大隋的科举制,向前推进了几十年。可从发展的角度看,更需要在为寒士提供机会,参与国家治理,削弱世家力量之外,让算学、工学等重要学科,借这股东风,乘势而起。

  开科取士,应该是一个所有人公平竞争的平台,而非是一个禁锢思想的囚牢。

  “阿孩言之有理!若是全都为经义,策问而行应试,那朝野在其他方面的人才,势必会凋零。今岁之试行后,等下一次开科,不如放开科目,除今次四科外,再增加一些实际科目……”

  独孤皇后一双丹凤眼带着思索,旋即开口道。

  杨坚点了点手边的名册,颔首道:“这次的改革,至少让朝廷有了方向,而朝堂之上,也需要各类人才去施为。阿孩这提醒,确实在理,就如伽罗你所说,可行做尝试。实际在这个问题上,岁除的时候,赵绰稍有提过!却没有阿孩这般深入!”

  赵绰虽然被免职大半年,于今年年初后,再度被启用,继续担任大理寺主官。

  交谈完这些,杨坚笑眯眯的看向爱孙:“乖孙,皇祖父和皇祖母这般处置如何?”

  杨昭眼睛眨了眨,忙离开凳子,一礼道:“皇祖父、皇祖母圣明!但孙儿还有一个补充,以为您们分忧!”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