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百二十七章 沈千千选宫殿_我在元末种粮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胡惟庸匆匆进入户部,一路来到李善长的办公房。

  “老师,小明王今天又和柳春、杨荥一起去了李府,可以确认,大王没有派人监视小明王。”他走到李善长身边,附耳道。

  李善长点点头,低声道:“看来大王确实对明王这个称号毫无兴趣。”

  胡惟庸道:“老师,这事不能再等了,刚才我进来时,听人说大王今天去了御史台,后来又去了太史局,应该是询问刘伯温和宋濂国号之事。”

  李善长瞥了他一眼,道:“那依你之见,大王最想用哪个国号?”

  胡惟庸迟疑了半晌,道:“以学生之见,大王也还未拿定主意。”

  李善长沉吟半晌后,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胡惟庸又道:“老师,要不然就提议用大明如何?”

  李善长目视着他,道:“为何?”

  胡惟庸缓缓地道:“红巾起义,明王出世!韩山童和刘福通能够掀起红巾起义,正是因为他们这句口号的功效!”

  “这口号如今在河南耳熟能详,深受百姓熟知,以大明为口号,团结中原百姓和红巾军,是目下最好选择。”

  李善长淡淡道:“这些我都知道,但大王既然没有将小明王放在心上,说明他对明王毫无兴趣。”

  胡惟庸道:“纵然大王原本无意,然而他去见过刘伯温和宋濂后,应该就会有意了!”

  李善长动容道:“你是说他二人也会提议用大明为国号?”

  胡惟庸目光微闪:“学生向御史台的同僚问过,刘伯温最近经常拿着易经翻看,定会从易经考量。宋濂身为太史令,肯定也会支持刘伯温的想法!”

  李善长点点头,他也读过易经,知道大哉乾元,大明终始的说法。

  沉吟良久,他说道:“事已至此,也没时间给咱们多想。就按照你的建议,不过咱们也不能与刘伯温一样,取一个‘明’就行。”

  胡惟庸愣道:“只取一字?”

  李善长捻须道:“不错,汉唐之时,国号皆是一字,但威加寰宇,名震四海,蛮夷无不胆寒,故尊之以大。宋时,虽称“大宋”,先无力收复燕云之地,后灭于蒙元之手,令我中华受百年屈辱,实不值效仿!”

  胡惟庸点头称善。

  两人当即分别上奏,提议以“明”为国号,将奏疏送到了中书省左相衙,很快又被左相衙文吏送到王府。

  张阳泉看到二人的奏疏后,又露出了思索之色。

  便在这时,杨三枪忽然走了进来,他正要开口时,张阳泉抬头问道:“三枪,你觉得用哪个国号最好?”

  杨三枪愣了一下,笑道:“臣的意见,大王肯定不喜。”

  张阳泉点点头,猜到他要说的肯定又是大宋。

  杨三枪忽然笑道:“大王,臣听说以前的国号都是从君主出生地、或者发迹地取名,您既拿不定主意,何不效仿?!”

  张阳泉愣了一下,沉吟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