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06章 一切为了江山永固_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越听越心惊,因为眼前的杨宪批判的已经不仅仅只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的科举制度,竟然隐隐有着向数千年儒家开炮的趋势。

  可他又不得不承认杨宪讲的有道理。

  朱标现在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如果大明科举真的以四书五经取士的话,那么,

  大明要亡!

  朱标明白这件事的严重性,甚至直接关乎大明国运,他没敢耽搁,眼下到了饭点,可他连饭都顾不上吃,又是准备直接赶回京城。

  在路上,朱标在心里暗自祈祷着,自己的父亲千万不要这么早下决定。

  看着朱标离去的身影,杨宪眼神闪烁不定。

  他心中清楚,在这件事上,即便是朱标,也未必能够劝得动朱元璋。

  回京后。

  朱标直奔目的地。

  “父皇,以四书五经取士,儿臣认为万万不可!”

  接着朱标便是将杨宪在扬州时,与他讲的那番话,原原本本和朱元璋讲了一遍。

  听了朱标的话后,朱元璋沉默了。

  说实话,对于科举取士,他并没有看到这一层。

  因此这才沉默。

  而朱标见到自己父亲这个样子,还以为朱元璋将他的话给听进去了。

  事实则不然。

  朱元璋仔细思索了一番后,发现这些弊端,并非是完全不可接受的事情。

  科举考试!

  八股取士!

  在他看来,科举的首要作用是牢笼志士,让天下的聪明人全部进入到科举的牢笼之中,而不是要天下有才之人,人人都能人尽其才。

  他要的是江山永固。

  在江山永固面前,一个县城发展与否,一个县官是否真的有能力带领全县百姓致富奔小康,又有什么重要的呢。

  流水的流官,铁打的胥吏。

  县令没有才能也不打紧,只要胥吏们还在,就不会太差。

  这点从朱元璋制定的匠户制度便可以窥见一二。

  匠户制度,说直白一点,其实就是将职业固定了下来,比如你是陶瓷烧制工人,那么你们全家注定也是,不管是你的孩子,还是孙子,甚至是后代的后代,全部都是陶瓷工人,没有改变;要是家里世代从医,那么后代也全部是医生。

  朱元璋要的是天下百姓各司其职,各就其位。

  这么做的目的,与科举一样,同样只是为了那四个字。

  江山永固!

  要是杨宪知道老朱此刻想法,就会发笑了。

  这天下哪有恒享昊命不变的,哪有不变的天下呀。

  他很想问一问老朱,你见过哪个朝代有百代的君王啊,封建王朝最长的东周,也不过二十五代。

  “老大,这事我已经定了。”朱元璋看着朱标,沉声道。“这也是你老师宋濂大学士,以及一众文官大臣们的意见。”

  “父皇,这事弊端太大了。”朱标还想着做最后的挣扎。

  朱元璋却是就这么看着他,然后没好气道:“我知道你这番话,八成是来自杨宪之口,这小子,现在胆子真是越来越大了,真是什么话都敢讲了,枉自揣度帝王心意。”

  “父皇,杨卿也是为大明着想考虑,他绝对没有其他意思。”见朱元璋有迁怒杨宪的意思,朱标连忙开口道。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