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4章 老朱的殿试_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将到来的殿试。不过经历过先前这种魔鬼会试,殿试要考什么,他们一下子也没有底,更无从准备。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

  出榜分三甲:一甲为赐进士及第,只有前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为赐进士出身若干人,第一名称传胪;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在一、二、三甲的都泛称进士。

  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会试的题目由朱标出。

  而殿试的题目则是由朱元璋亲自定,对于自己这个题目,朱元璋十分满意。

  在朱元璋看来,他出的考题不仅完全满足科举改革的要求,而且还能顺理成章引出下一次科举考核朝廷所需要的人才,简直是再合适不过了。

  虽然此次恩科科考题目是由朱元璋、朱标父子自己出的,可事实上其实都是在受到杨宪影响后做出的。

  也就是说其实杨宪本人,才是这场科举改革的真正引导者。

  大明首次恩科,一共选出贡士三十六人。

  这也是大明的第一批贡士,这些人也将是朝廷的未来栋梁。

  常言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为了让他们能够扛起江山社稷。

  朱元璋心中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决定让这批知青上山下乡,时间就定在三月上旬,也就是今年春耕的时候。

  在这之前,还有一场殿试。

  大殿前。

  “皇上有旨,召新科贡士入朝殿试!”随着内侍官的喊声落下。

  三十六名贡士昂首挺胸,迈过龙道,往大殿走去。

  多少学子寒窗十几载,为的就是这一刻。

  这三十六人无疑是幸运的,恰好迎来了科举的变革。

  如果还是按照以前四书五经的科考模式,此刻这大殿上,就不一定有他们的位置。

  朱元璋端坐龙庭上,扫视着下方众学子。

  学子们由于第一次上朝堂面圣,大部分人都显得有些拘谨,不过总体上来看气质都还是不错的,虽然紧张,却并没有出现那种畏缩的情况。

  尤其是站在前面的李进,竟然丝毫不怯场。

  这人就是老大提起的那个李进吧,确实是人中龙凤。要不是还有殿试要举行,朱标怕是早就召见李进了,因为关于“如何快速实现国库充盈”这一考题,李进的回答,可以说是完全答进朱标的心里了。

  朱标从李进的回答中,看到了杨宪的影子,这才是最让他欣喜的。

  目光从在场三十六名学子身上一一扫过,朱元璋不着痕迹地点了点头,他对于这场科举会试结果很满意。

  大殿上,所有人都等待着朱元璋出题。

  朱元璋看时间也差不多了,开口道:“抬上来吧。”

  话音落下,大内侍卫们抬着三大筐稻谷从大殿外走了进去。

  稻谷?!

  众考生看着这三筐稻谷,都懵逼了。

  这又是什么意思?

  这次科考,不仅会试作妖,殿试也是如此吗?

  这熟悉又糟糕的感觉,让他们内心升起了不好的预感,想起会试三天的折磨,有些人就脸色发白。

  也有一些心思活络的学子,立马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开始进行剧烈的头脑风暴。

  尽力将这稻谷与考题结合联系在一起。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