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00章 贱籍胥吏,与倡优同籍(4k)_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今新学已经开始全国推广了,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就能见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时候的读书人,便能够完美贴合朝廷的取士政策。这些人自然就不会生事端。也就是说,对于朝廷来说,只要处理眼下这一批传统儒生的存量即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把他们全部送到前线,人没了,问题自然也就没了。”

  朱元璋皱了皱眉,开口道:“杨国公是打算给他们找活干?可这天底下,有什么活计是能够同时安置如此多的读书人。”

  而且最重要的,读书人的身份还在。

  牢笼志士,让天下的聪明人,全都进到科举的牢笼里,让他们钻研章句,白首穷经。这样的话,这些人就不会异想天开了,也不容易被歪门邪道所惑。在那些帝王眼中,这些读书人安定了,到时候天下即使还有人想造反,也不过是些草寇之流,成不了什么大事。

  纵然是几百年后,那个从辽东杀进长城的女真人,那也是有了范文程这帮子不是人的东西,才有了跟大明逐鹿中原的本钱!

  可大明开始施行科举改革后,这项功能便随之缺失。

  朱元璋和杨宪几乎同时,斩钉截铁地说“不行!”

  要知道他们当时这么做,可是顶了很大的压力,有家族内的,也有外部其他和他们一样同为江南的财阀豪绅士。

  元朝时期由于政权性质的特殊性,使得元朝在胥吏方面的设置和唐宋时期的胥吏亦是差别不多,但区别在于元朝比唐宋更加的倚重胥吏,因为元代以异族入主中原,因此地方主官大多是蒙古、色目人,而这些人比前朝的官员更加缺乏治理中原地区的行政管理经验,所以更加倚重胥吏,并且“以吏为师”,使得胥吏的地位有了极大的提高,正因为元朝统治者对胥吏这样的重视,促使大量的胥吏被提拔为官,为官僚队伍扩大了群体。

  这些半辈子都在皓首穷经苦读儒学十三经的读书人,便已经几乎直接宣告他们这辈子与仕途无缘了。

  这次湖广两地洪灾事件当中,除了江南财阀外,还有一个群体也在里头起到了关键作用。

  朱标直接开口打断道:“此事断然不可。”

  历朝历代开科取士的真正目的,唐太宗已经讲的很明白。

  因为当年去他们家征收税银,逼死他父母的,就是那帮子胥吏。

  对于这些爱国的生意人,老朱还是愿意给他们一次机会的。

  他要建立的是,千古未有的伟业。

  二人相视一眼,在朱元璋的示意下,杨宪先是将放任这群读书人不管的危害说了一遍,然后接着开口说道:“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有两个方法。”

  事实上,从朝廷开始科举改革那天开始。

  很显然他们都是看出了读书人隐藏的危害,是多么的大。

  可历史上,又有几个朝代不是在这些“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