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300章 贱籍胥吏,与倡优同籍(4k)_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于这些读书人来说,学了半辈子的东西,突然有一天没有用了,他们能不游手好闲吗,能不到处生事吗?”

  当时他们将半数家产捐出去的时候,可没被少骂是叛徒、软骨头。

  可就算没有银钱资助,这些失意的读书人出于对杨宪与朝廷的报复,很多人还是会选择这么做。

  在杨宪看来,这是必然的事情。

  他大笑着走出长安城,揭竿而起,发起了唐末民变中,历时最久,遍及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黄巢之乱转战近半唐朝江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

  最后他确实失败了,可对国家和百姓造成的危害却无法估量。

  一旁的朱标这时开口道:“要不就放着不管,他们闹腾一段时间后,知道没用了,也就不会再闹了”

  因此改革是断然不可能废止的。

  直至杨宪发起打倒程朱理学运动,将儒生们从高高的台子上扯下来,一把扯下了他们外面的那件写满吃人腐儒学问的儒袍。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能够识文断字绝对算得上是稀缺资源。

  导致这些人彻底摆烂了,出现了大批的恨明党。

  杨宪先后拿走了读书人的里子和面子。

  到明朝时期贱籍分了以下几类,第一是奴仆,在一些官宦人家或者地主大户人家负责照顾主人日常起居,供他们驱使和奴役的人,男为奴、女为婢。对于奴婢来说,熬到老或者残废,可以恢复良籍。就这还得是官属的奴婢,民间私人的还没有。凡官属奴婢年满六十岁及废疾者,得免为番户;七十岁者,准令免为良人。不过熬到七十岁或者残疾了,恢复良籍还有多大意义呢?

  可这时,他们起码还有一个念想。

  在这场余波中,活下来的江南豪绅们,很快就是看出了朝廷的意图。

  “想要一次性安置如此多的读书人,胥吏是最好的去处,而且还能顺便解决历朝历代都无法规避的胥吏之害。”杨宪开口道。

  虽然世人常用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句话来嘲笑知识分子软弱无力,摇摆不定,做不成大事。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官僚制度的成熟,政府更加重视胥吏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宋代出于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抑制地方官员的权力,无形中使得胥吏的权力扩大。

  江南财阀豪绅这边经过这一次惨痛的教训,起码在洪武一朝,是不敢再有大动作了。

  在太平天国运动中,中国大概死了一亿人左右。

  拿前元举例,有时候,元廷其实原本只是想在每家农户征收五钱税银,可等到下面的胥吏去执行的时候,这笔钱就稀里糊涂地变成五两、甚至是十两银子。

  杨宪将朱元璋脸上的表情看在眼里,知道他想岔了,开口道:“让他们找活干,当然不是让他们走原先科举入士的老路。陛下也莫要太小看这群人了,这些儒生就算是再没用,那也是读书识字的人,用处可大了去了。”

  自从全国掀起打倒程朱理学运动之后,除了扬州外,各州府都开始出现大量无所事事的书生。

  看着连日来,锦衣卫不断递上来的密报,朱元璋也不由得开始警惕起来。

  到了明朝,朱元璋动用雷霆手段,才彻底将官和吏给明显区分开来。

  可在杨宪看来,朱元璋这个做法对于治理胥吏之害,最多只能治标,完全起不到治本的作用。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