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60章 并非“仁君”(4k)_大明:我杨宪,真的治扬!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很快调整好心态。

  杨宪将众人的神情变化看在眼里,如果他们没有这种开放并蓄的心态,还不如趁早离开这里。

  对于医学院的第一批学生,杨宪很满意,微微点了点头,开口道:“解剖学更是为了让你们更加了人体,身为医者连人最基本的身体构造都搞不清楚,又怎么给人治病。”

  “在场有谁亲眼看过人的五脏六腑,知道人体内都有哪些器官吗?”

  杨宪环顾众人,所有人都是有些心虚地低下脑袋。

  我国的中医虽然历史更加悠久,但是有些研究却比西医更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解剖学,古代中国人认为解剖尸体是大不敬,所以中医研究解剖学也比西医晚了千年。

  古代没有成型的解剖学,医者大夫们能够知道五脏六腑的位置,全靠那本中医圣经《黄帝内经》。

  五脏六腑这个词首次出现也是在《黄帝内经》一书当中。

  可五脏六腑真正的样子,古代医者却几乎很少有人亲眼见过。

  而仵作起码是实打实解剖过人体,亲眼看过人体里头都有些什么,能从其内里器官的异常来判断出死者的死因病因。

  身为医者的他们,为了感知五脏六腑的变化,却只能依靠经络。

  这样一来,门槛就无限拔高了,根本就不是一般人可以玩得转的。

  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针对经络现象而说的著名一句话“内景隧道,唯返观者能照察之”,说的就是这个情况。达到名医这一层级,确实能够靠诊脉就能发现内脏的病变,可这样的人又有几人。

  杨宪看着众人开口道:“解剖学,和显微镜一样,就是让大家掌握科学的方法研究医学。身为医者,整天给人治病,可却如果连人体内到底是何构造,心肝脾肺肾是如何运作,实在是说不过去。”

  事实上身为医者,又怎么可能不对人体内的结构感到好奇呢。

  只是碍于律法和礼法,不敢去破坏尸体罢了。

  吴四海带头说出了他们的忧虑。

  就是他们想要去学解剖学,可这尸体从哪里来。

  总不可能每天蹲在衙门,看看哪天有发生什么人命案子,然后站在仵作身旁观摩吧。

  事实上,就算是后世用来医学研究的尸体,也是少之又少,是一种非常稀缺的珍贵资源。在各大高校医学院的解剖课上,经常出现好几个人共用一个大体老师(解剖医生对遗体捐献者的尊称,称为老师,意为捐献者用自己的身体为医学、科学作出了贡献)的情况。

  在后世医学院里面,大体老师最主要的来源主要还是靠着遗体捐赠。因为受中国传统文化,“死者为大,入土为安为主”的观念影响,所以愿意遗体捐献的人并不多,可以说是少之又少。你尝试着去问一个人愿不愿意在自己去世之后,让别人把自己的身体,给别人解剖呢?大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