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605章 瘴气_天眼宝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大不了的,但林熙看到以后,脸色却更加凝重。

  随后他再抬起头,看向头顶的日头,日光照射的方向,跟林子的中央,好像呈垂直状态,如同追光灯似的,直直照射在那里。

  “那不是烟雾,绝对不是烟雾,而是······”

  林熙心中凛然,他绝对没有看错,林中弥漫的烟雾,绝对不止是烟雾,而是更可怕的东西,甚至能要人的命。

  可是这个地方,怎么会有那种东西?他转念一想,又觉得理所应当,这地方太特殊了,简直是天然的温床,为那东西量身准备的。

  以至于他很犹豫,到底要不要进去,或者告诉其他人,等过了这段时间,再进去也不迟,免得搭上了小命。

  就在他犹豫时,安尤勇见他不动,不由得好奇道:“熙哥,你看啥呢?咋不走啊······”

  林熙努了努嘴,示意他不要出声,兄弟俩默契得很,安尤勇顿时警觉,意识到有事情,然后不动声色的,退回到林熙身边。

  等到其他人走远,把他们落在后面,林熙才拉住安尤勇,指着林子中央道:“胖哥你看,这林子里面有瘴气,我们得当心点儿,否则要是着了道,出来可就难了······”

  安尤勇循声望去,在林熙手指的方向,看到了弥漫的氤氲,如同成片的烟雾,飘荡在林子上空。

  他对瘴气所知不多,难免感到疑惑:“不就是一片烟雾嘛,哪里来的瘴气?你看这会儿日头,像这种成片烟雾,哪个林子里面没有,你是不是想多了······”

  林熙摇头否定,绝对不是他想多了,虽说他也是第一次,见到瘴气这种东西,但凭借那些氤氲,他敢拍胸脯打包票,绝对没有看错。

  这种瘴气,是这种原始森林中,动植物腐烂后在高温环境下,不断发酵释放的有毒气体,森林里的风速低,有害气体得不到扩散,久而久之聚集成瘴。

  相对来说,北方很难见到瘴气,只存在于南方地区,因为南方一年中,大部分时间气候湿热,江河纵横,山峦叠嶂,森林密布,非常适合动物繁衍生息,如此一来,这各种猛兽、毒蛇与蚊虫,由于炎热气候而死亡,尸体腐烂后滋生疾病。

  北方地区的气候,跟南方有很大差别,不适合滋生瘴气存在,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瘴气,都怀有敬畏心理,甚至曾因感染瘴气,导致过瘟疫的发生,因此在很多地方,都流传有“南方多瘴杀人”的说法。

  比如《汉书》中说:西汉初,南粤王赵佗叛,汉廷发兵击之,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意为:西汉初年时,吕后当权,曾派遣大军攻打南越国,然而南越国瘴气弥漫,士兵染病,一直都没有成功。

  还有《史记·西南夷传》中说:巴蜀四郡通西南夷道,戍转相镶。数岁,道不通,士罢饿离湿,死者甚众。

  以及诸葛亮“七擒孟获”时,曾因为西南地带山岭险峻,常有毒蛇出没,并弥漫着瘴气,不少蜀兵染上疾病,诸葛亮处于无奈,研制并下发避瘴药物。

  奇怪的是,瘴气分布的区域,在不同的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根据不同史料记载,战国至西汉时期,瘴气在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流行;隋唐和五代时期,瘴病发生区域南移到大巴山,最严重的是岭南地区;到了明清时期,瘴气一直退到南岭,如今还存有瘴气的,仅剩滇省等少数地方。

  至于崖州这里,虽说地处最南端,但是自古以来,很少有瘴气的传说,这林中突然有瘴气,确实让人措手不及,连个准备都没有。

  关于瘴气的恐怖,除了历代文人墨客,以诗词歌赋记载外,还流传着许多传说,比如在药师佛的故事中,就有瘴气之山的传说。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