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786章 妥协_天眼宝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林熙忽然冷笑道:“老小子坑我,我也让他不自在,就当是扯平了,估计他这会儿,也在头疼着呢······”

  小闵愈加好奇,林熙在茶馆内,到底发生了什么。

  林熙没有多解释,径直向前走去,明显不愿多说,小闵只好跟上去,履行保镖的职责。

  与此同时,茶馆静室内。

  孟教授满脸头疼,苦涩的喃喃道:“这小子真是惹祸精,招惹谁不好,怎么就惹了王家呢,真不知道天高地厚······”

  孟教授揉了揉眉心,想起林熙的左右,愈发觉得头疼,继而苦笑道:“罢了,罢了,豁出这张老脸,去王家走一遭,应该能求个人情······”

  说话间,孟教授颤巍巍的起身,往静室外走去。

  相比王家这个麻烦,林熙告诉他的消息,才是重中之重,他必须立即回去,做出相应的部署,避免再发生上次的事情。

  而且,镇国神器的秘密,也快要解开了——就在这几天了,他得再加把劲儿,掌握这个先机。

  ······

  京都,什刹海。

  魏嘉平二年,征北将军刘靖驻守蓟城时,命军士千人在桑乾河上修戾陵堰,开车箱渠、导高梁河水灌溉。

  这条高粱河水下游,便是今天的什刹海。

  十三世纪,金朝的宫殿毁于蒙古的铁蹄下,被烧成了一堆废墟,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决定另建一座新都城,于是以什刹海为依据之一,向四面八法辐射,成为元大都的中轴线。

  此后,什刹海陆续成为元、明、清三朝的都城核心。

  元代的什刹海,名为海子,为一宽而长的水面,明初缩小,后逐渐形成西海﹑后海﹑前海,三海水道相通。

  到明朝中叶,什刹海湖面锐减,并在德胜桥东南,开挖渠道岔河,与后海隔开,让积水潭水由岔河流入前海,再从南边流入皇城,同时向西北,过银锭桥倒流入后海,形成“银锭观山水倒流”的景观。

  如今的什刹海,已是京都的风景名胜,包括前海、后海和西海,西海又称积水潭,与“前三海”相呼应,俗称“后三海”。

  什刹海也称“十刹海”,因四周原有十座佛寺,故有此称。

  清代起,这里便是游乐消夏之所,为京都胜景之一,附近有恭王府,醇王府,广化寺,钟鼓楼等重要建筑。

  著名的《帝京景物略》中,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赞美什刹海的神韵,并以其秀丽的风光,誉为“北方的水乡”,并形成了商业文化街。

  此外,在什刹海畔居住过的历代文化名人,也是数不胜数与,如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明代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米万钟,及清代大词人纳兰性德等。

  其中,纳兰性德留下名篇《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怀荪友》:“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此时画阁,垂杨岸,睡起梳头。旧游踪,招提路,重到处,满离优。想芙蓉,湖上悠悠。红衣浪迹,卧看桃叶送兰舟。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

  这首词,便是对什刹海秀美景色的描写。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