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5节中德_梦回二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首先,德国虽然也曾对中国发动过入侵殖民战争,但规模和带来的危害比起日、苏、英、法四国要小得多;其次,德国是西方列强里完成国家统一以及崛起比较晚的国家(德国直到1871年才完成统一,而英国在三十年前就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了),作为后起之秀的德国自然屡屡地遭受英法苏(俄)等国的联合打压、政治孤立、外交丑化、经济封锁、军事干涉等群攻,这自然使得同病相怜的中国对其产生同情,况且“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也是一条亘古不变的道理;

  第三,德国人的性格和德国人在世界上的口碑信誉比英法日苏等国好得多。比如在非洲,为德国人干活做事的非洲人能获得不低于德国本土工人的薪水,英法等国完全就是进行粗暴奴役,当地人在被迫干活后一分钱得不到是很普遍的事,德国人严谨、公平、认真、古板的国民性格比起自称“上帝的选民”但却堂而皇之地干着魔鬼撒旦的丑恶勾当的英法苏日等国赤裸裸的强盗嘴脸无疑要让中国人更加感到接受和欢迎。在近代历史上,第一个和中国签订公平互利的平等条约的西方大国就是德国;

  第四,德国人拥有世界一流的军工素质和科技水平,其工业发达也冠于全球,但其本土狭小并且资源匮乏,而中国地大物博,却积弱久矣,工业和科技都十分落后,两国都有崛起强盛起来的决心和意愿,并且两国相隔万里,在领土争端、国家利益上基本没有较大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中德两国屡屡联盟、取长补短就是情理之中的必然了。

  自清末开始,中德就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和军火贸易同盟。由于德国刚刚完成了统一,还没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因此德国对中国基本没有怀有帝国主义的殖民入侵野心,而中国也将德国看作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第一西方伙伴,清朝末期的新军编制基本都是德国武官制定的,清军装备的现代化的火枪、火炮、军舰也大多数都由德国生产,比如著名的克虏伯大炮、北洋水师的“定远”级装甲战列舰和“经远”级装甲巡洋舰,北洋政府的现代化军队也都是由德国教官顾问所建。

  甲午战争后,德国的“铁血宰相”俾斯麦对中国采取与其他大国“趁火打劫、蜂拥瓜分”的态度截然相反的怀仁态度,清末重臣李鸿章也多次出洋访德,以学习德国迅速强大的经验。另外,德国对中国的援助也不仅限于军事方面,也扩大到工业和技术交流领域。比如,来自西门子公司、克虏伯公司的德国工程师帮助中国建立了近代第一批发电厂和炼钢厂;西门子公司的工程师在颐和园中安装了中国的第一盏电灯,北京的第一家自来水厂也是使用的德国生产的AEG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