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百七十四章:治水大成_回到古代做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李诫和钦天监监正陈荀。他们奔波劳累,主持黄河疏浚,挖通大运河的工作,已逾十余年。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不入。今有李诫陈荀挖运河,十余年不曾回京。

  大顺的运河,拓宽开深山阳渎,又开通济渠,连结洛、黄、汴、泗诸水达于淮河。而后又拓宽浚深江南运河以达杭州,同时由洛阳附近凿永济渠通卫河,经临清转幽州,再挖通济州河、会通河,并建设闸坝,渠化河道。大运河全线通航之后,大大缩短了航道,甚至连通了长安、洛阳和幽州三地,不仅使得黄河之水有去处,不会再泛滥成灾,还使得长江连通了黄河,水运更加便利。

  虽然糜费颇多,至今已然用去了万万贯钱财。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大运河对于商业发展的意义。

  再加上海运,即便日后长安不产粮了,江南的粮食,也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过来。

  整个中原,连成了一片,互通有无。

  有了大运河,陆承启更有信心了。他知道,只要有大运河在,坚持种树,保持水土,就不怕黄河泛滥了。有大运河在,南方的粮食也能补给北方,在小冰河时期,这更为重要。有了粮食,百姓也不会揭竿而起。再一个,就是商业。路通则财通,随着大运河的开通,沿线全都是经济繁荣的地方。

  百姓一旦富裕起来了,还怕没有钱银买东西吗!

  “使得,绝对使得!”

  陆承启缓缓直起了身子,沉声说道:“两位卿家的功绩,朕记得一清二楚。洪祥五年,天降暴雨,黄河将决口,是你们化险为夷;洪祥八年,黄河沿岸雨水过多,也是因为运河之故,方能排险解难;洪祥十年七月辛卯,大名府、馆陶、永济、清阳、澶州水位告急,也是你们身体力行,亲自督阵,才能保得住黄河没有决口。次年,大名府之夏津虽决口,但也不过漫上了一些而已,不成大患。洪祥十三年,天再降暴雨,却始终奈何不得黄河水位,非大运河之功耶?”

  陈荀和李诫都被感动了,他们没想到陆承启真的记得清清楚楚,红着眼眶说道:“陛下谬赞,臣惶恐!”

  “非也,两位卿家的功劳,旷古绝今,朕也比之不上。这并非谬赞,而是你们实至名归!”陆承启感慨地说道,他知道后世自来水有多缺,要是没有南水北调工程,恐怕北方的人口要直接减少一半。虽然大运河挖掘破费人工钱银,可一旦挖通了,那就是对民族的大功!

  民族英雄不仅仅是霍去病,陈荀和李诫也是!

  “朕决定了,封李卿为少傅,陈卿为少保!”陆承启抛下一枚重磅炸弹。

  “陛下,万万不可!”李诫大为吃惊,虽然他知道陆承启肯定会厚赏,可没想到会厚重到这个地步。虽然少傅少保是虚衔,没有实职。可那还是太子名义上的老师啊!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日后太子即位,他们岂不是位极人臣?

  陈荀见李诫这样,内心稍有不满。但他也知道,朝中政治斗争那是杀人不见血,他们占据高位,绝对是高处不胜寒。一个不小心,就会万劫不复。

  “不要说了,朕意已决。”陆承启坚定地说道,“朕要让天下人知道,大运河是朕最英明的决定!”

  皇帝都这么说了,他们也坚持不了己见。这些年来,陆承启威严日盛,已经很少人能左右他的想法了。虽然陆承启也意识到这是不妥的,但为了那雄伟的志向,他还是得这样做。不就是独断朝纲吗?他有着超越千年的见识,是能将大顺带上正轨的!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