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五章 笔试_我的系统能鉴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些迷妹转化成死忠粉,还要看他自身的实力。

  而对于自己有了粉丝这事毫无察觉的晏磬书已经完成了客观题的解答,进入到了主观题的环节,看到的第一题不由让晏磬书感慨万千,谈一谈乾隆帝的收藏,并且对他在书画作品中喜爱题字铃印的评价。

  晏磬书对于乾隆还是比较感激的,毕竟在他得到系统后鉴定的这些瓷器物件中,大部分都与乾隆有关,清代的一些珍贵物件,大部分都是为了满足乾隆的收藏癖好而制作的,如让曾经让晏磬书进退维谷、差点丢了姓名的茶叶末釉橄榄瓶。

  此外,正因为乾隆喜爱收集,中国如此多的艺术作品才能够在故宫汇聚,如现在故宫收藏的“三希堂”米芾临王献之《中秋贴》、展子虔的《游春图》,台北故宫的李唐《万壑松风图》等,对于这些文物起到了间接保护的作用,同时也主持了《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的编纂,收录了内府收藏的所有书画作品2000余件,为如今学者研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也正因为这些文物的聚集造成之后被烧毁、被掠夺的惨剧,如今,国外的博物馆中还大量珍藏有乾隆收藏的国宝,例如,现位于大都会博物馆的黄庭坚《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米芾的《吴江舟中诗》等。

  作为当时最大的收藏家的乾隆还有一项特殊的癖好,就是喜欢在他收集的书画上题字铃印,收藏家们开始在藏品上盖上自己的鉴赏印章的习俗一般兴于唐宋两代,一般都是由于收藏家想要明确这件藏品的归属权,表达自己对这件藏品的喜爱,才会在上面盖上印章,这一做法到了清代尤为流行,特别是乾隆帝,是历史上有名的盖章狂魔,喜爱在他收藏的书画上盖章,并且对于喜欢的书画还不是只盖一个,而是盖上好几个了,在书画上盖上鉴赏章的好处便是能让这件文物传承有序,有明确的收藏脉络,可以通过盖上的印章来判断文物的年代,并且印章上的内容也是能辨别文物真伪的一大依据,但是对于一般的收藏家而言,铃印的位置是有规定的,而且盖章的数量不宜多,不影响这幅书画的观赏价值。

  但是对于乾隆来说,这些规定形如虚设,针对他的喜爱之物,他恨不得能在书画的每个角落都留下自己的印记,在韩滉的《五牛图卷》上,乾隆前后共铃盖了至少八方印,虽然没有盖在图画上,但是这几方印将整张图的空白处填得满满登登的,将韩滉想要表达的农村生活的朴实之气减弱了许多。

  从这一方面来看,乾隆的铃印完全降低了文物的价值,让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削弱许多。

  晏磬书洋洋洒洒得写了近千字,将他对于题目的看法宣泄而出,对于这类主观题,没有正确的答案,晏磬书只能希望他的回答能够让打分人喜欢。

  两个小时的时间稍纵即逝,晏磬书一直奋战到了交卷前的最后一秒,才意犹未尽得看着显示已上传的卷子,对于晏磬书来书,最难的一部分已经过去了,有着系统的帮助,实物鉴定部分的第一名,他是拿定了。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