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十四章 灭蝗大计_贞观二年之他来自未来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灭蝗大计/h1第三十四章灭蝗大计

  没有什么回到未来,没有什么诡异的车站和人群,一切都只是一场梦,但这场梦,却把一个胡迭一直以来都在逃避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了他的面前。

  蝗灾,如果史书上记载没有出错的话,从贞观二年,也就是眼下这一年起,直到贞观四年,全国各地都会暴发大规模的蝗灾,而蝗灾的最高峰,也就是在贞观三年,离现在,只有不到一年的时间了。

  事实上,如果古人懂得灾害防治的知识的话,就不难发现,这大规模的蝗灾其实早就已经有所苗头,比如长期的干旱,这就是蝗虫虫卵最适合孵化的环境,历史上大规模的蝗灾,多半都是发生在旱灾之后,像这关中地区,今年就已经闹过一次蝗灾了,只不过规模不算太大,朝庭还能扛得过去。

  可是到了明年,当多个州县全面爆发蝗灾,粮食颗粒无收之时,李二就会迎来他帝王生涯中最大的,也是最艰难的一场挑战,他不仅要面对数以百万计的饥民,还要面对那些不服于他的势力的集体反扑,因为在封建王朝的体制下,像这样大规模的天灾,往往都是与帝王天子的失德联系在一起的,天子天子,上天之子,如果天子没有失德,那上天又怎会降罪?

  这样的理论,在现代社会当然没人会信,可是在封建时代,却是没人可以反驳的真理,因为封建帝王的无上权威,本就是建立在这套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否定它,就等于是否定帝王至高无上地位的合理性。

  李二没办法面对这些指责,因为他确实做了‘失德’的事情,他不仅发动兵变,杀死了自己的兄弟,还逼迫着自己的父亲让位于自己,按照封建礼教的标准,严格来说,他这帝位来得本就不正当,所以,上天不承认他的身份,降罪于大唐,这在逻辑上是没有半点可以反驳的。

  史书上,对这场灾难的记述并不是很多,不过有一点,却是被后世所津津乐道,那就是据说在蝗灾爆发之后,李二曾当众生吞了数只蝗虫,并仰天大吼:“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

  在后世,这当然是被作为李世民爱民如子的象征来歌颂的,但稍有政治头脑的人,只要结合当时唐朝的国情来分析一下,就不难发现李世民当时为何会如此冲动,甚至是不惜以身犯险,要知道在古代,古人们可是将蝗虫视为蝗神的,这玩意儿就没人敢吃,更何况是生吞?这对于一个帝王而言,得需要多大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做到?

  爱民可能是真爱民,但这种行为更大程度上恐怕还是被逼出来的。要知道李二陛下的皇位来得本就不怎么光明正大,尤其是在他刚登基的这几天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