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五十四章 南北榜案_平凡的明穿日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北方文人会不晓得南宋时期那傲人的税赋里海外贸易所占据的比重?

  根子在于儒家文人从骨子里鄙视商人,不愿见到商人坐大,徐灏认识的人之中,没有一个不厌恶唯利是图的商贾之流,这种歧视无处不在。徐灏也不喜欢商人,不过他牢记着无商不富无农不稳无工不强。

  徐灏以史为鉴,发觉郑和下西洋和土木堡之变的前因后果,似乎都和文臣联手压制武人有关。

  朱棣登基后参与靖难之役的勋贵武臣地位高高在上,身份尊崇各家势力盘根错节。这令地位低下的文臣们为之心不甘情不愿,首创内阁制的大臣们起初必须是官职低微的文臣担任,见了勋贵无不低人一头,这令有宰相之实的首辅等文臣岂能容忍?

  再次禁海使得权势曰益升高,意气风发的水师将领们一蹶不振,从此失去了用武之地,不过五十年,昔曰无敌于世界的大明水师沦为了废物,倭寇之乱长达百年。

  土木堡之变前期把拱卫北平的赤峰等一大片战略要地无意中全盘放弃,或许是昏招不是故意,美名其曰收缩防线便于补给,使得鞑靼人兵锋直接威胁到燕京近郊。

  但纵容宦官王振鼓动帝王御驾亲征,文臣竟然没有劝止住,就不得不令人深思了。

  当然那时三杨名臣已经老迈昏聩,太后也已亡故,票拟制使得王振和皇帝牢牢掌控皇权,面对只手撑天的王振,当时文臣们的风骨可谓是荡然无存,而票拟权的诞生和宦官的完全崛起并非是发生在永乐朝。

  然后勋贵武臣和大太监们于土木堡之役几乎伤亡殆尽,最大的受益人就是文官集团,于谦等名臣齐心协力保卫京师击退鞑靼人,看似文臣力挽狂澜匡扶社稷,却没有趁机收复北方失地,也没有压制宦官和制衡皇权而是同流合污,结果使得明朝国策从积极进取转为窝囊的收缩防守,后来干脆演变成了被动挨打。

  从此一代代文臣名留青史,辅助帝王治理天下,留下一段段满篇赞扬的文人生平记载,一个个伟光正高大全,从于谦到张居正等人谁不是被后人歌颂?多好啊!消弭了大明穷兵黩武之策,关起门来歌舞升平,百姓安居乐业。

  当然徐灏的观点有失偏颇,不能怪罪于所有文臣,朱棣死后世袭军户制使得明军战斗力大为下降,第二代第三代军官无能者太多,只知敛财而不会带兵,文臣内部相互倾轧,外部受制于东厂西厂锦衣卫,受制于皇权太监,偶然和必然的因素太多了。

  但是徐灏现在就认定了一点,正值西方即将全面崛起的时代,文臣把持朝政就和宦官武人把持朝政一样,对整个国家没有丝毫益处,而皇权似乎是必须要保留的,因为能压制所有利益集团,皇权不是指的皇帝。

  近代历史里,列强没有一国乃是靠所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