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281章 朝归倭附(卌三)“千古”的诱惑_大明元辅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许双方现在的地缘分割线会建立在长白山主脉——辽东丘陵(千山山脉为主脉)一线之上。问题是以朝鲜半岛的战略纵深而言,他们甚至无力与东北平原的渔猎民族单独对抗。

  因此在历史上就表现为基本上看不到以朝鲜半岛为起点,向东北平原渗透的桉例——除非他们能够从海路与东亚大陆上的华夏主体民族达成联盟。这其中的典型桉例就是高句丽。如果从地缘的角度看,高句丽其实是典型的,由东北渔猎民族升级而来的政权。

  由于燕山山脉的阻隔,华夏民族对于下辽河平原的控制一直是不稳定的。或者说下辽河平原的控制权一直是在东北渔猎民族和华夏农耕民族的手中交替——这其中最近的例子其实就是明末后金政权与明朝中枢朝廷在此进行的激烈博弈,可惜高务实不能举这个例子,只好拿辽国压制女真、金国又击败辽国来举例。

  高句丽政权是最早成功进入下辽河平原的东北渔猎民族。当然,这个“最早”是相对的,因为在华夏民族进入下辽河平原之前,这里本来就是属于渔猎民族的领地。

  只不过高句丽族在与下辽河平原的华夏族(战国直至汉唐)不断接触中,率先从华夏民族身上吸收了先进的经验(包括组织形式和生产方式),在诸东北渔猎民族中脱颖而出,以国家的形式出现在地缘政治舞台之上。

  从这个意义上出发,高务实在文中表示,他认为高句丽实际上是整个东北渔猎民族的代表,和中山国的诞生过程具有相似性。

  以高句丽为代表的东北渔猎民族,在占据了下辽河平原之后,最有诱惑的选择当然是越过燕山山脉,进入华北平原。只不过以东北平原的地缘潜力,是很难直接与整个中央之国的核心地区相对抗的。因此在做到这一步后,东北渔猎民族政权所做的,往往是先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张势力范围。

  基于实力的对比,蒙古高原上的游牧民族往往是采用联盟的方式,而对于狭长的朝鲜半岛,武力征服是最为常见的方法。

  如果能够将蒙古高原、东北平原、朝鲜半岛这三块地缘势力整合好,这些北方边缘民族就拥有了和华夏民族平等对抗的能力。

  基于这种计算方式,历史上做得最为成功的,当然还是努尔哈赤所建立的满洲政权了,当然真正完成这一构想的人是皇太极——不过,由于孟古哲哲早已成了高务实的妾室,皇太极估摸着没机会出生了。

  于是高务实在文中举了个功亏一篑的反例:他认为金国之所以最终只得到中国半壁江山,问题就出在金国既没能拿下全部朝鲜半岛,也没能实际控制蒙古草原(金国对蒙古的控制基本上类似于中国的羁縻制度),因此不仅国力上有所欠缺,从地缘格局上来说也容易

  请收藏:https://m.s3m6.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